首页 院况介绍 合作院士站 运作模式 服务项目 板块介绍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
行业资讯
盘点两会中的“双碳”声音
发布时间:2023/03/15

“双碳”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两会期间关于“双碳”的提案也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聚焦“双碳”目标,落实“双碳”行动成为代表们热议的关键词。一起来盘点一下~


CCER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


将CCUS项目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建议:


加快重启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


在“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控排企业和非控排企业都有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的愿望和需求,CCER交易需求不断增长。加快重启CCER交易市场,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意义重大。对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快重启CCER交易市场,尽快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CCER交易市场的交易登记和交易规则等基本制度和参与各方权责。加速推动自愿减排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的建设,重启CCER项目的审批,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备案事项,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第二,加快构建符合当今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CCER方法学体系,完善减排量核算方法。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卫星等新技术,不断完善CCER减排量的统计和监测方法。规范CCER项目的审定和减排量的核证,确保数据质量与CCER质量。


第三,建立统一的CCER交易市场,统一交易规则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参与企业、审定与核查机构及交易机构的管理,建立各参与主体的碳交易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引入行业自律机制,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构建合规的CCER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加强CCER与其他减排工具如绿电交易或绿证等的协同机制,避免减排项目的重复计算。


碳市场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让减碳成为企业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为加快我国碳减排进程,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让减碳成为企业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达成,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优化碳市场配额发放及履约机制,创新以配额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突出配额的资产属性,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多元化碳交易产品种类,尽快重启自愿减排(CCER)项目申报,扩大CCER项目类型,适时引入碳期货、碳远期等交易产品;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者,激活碳市场流动性,提高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价格。

2.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有序地分批将重点碳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纳入数据基础较好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行业,“十五五”期间纳入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同时稳步推进非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工作。

●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的提案:

要加快《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明确碳中和相关工作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并指导碳市场、碳交易等工作的开展。


碳足迹核算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及碳标签认证制度,鼓励商家及个人采购带有碳标签的产品;全面普及碳普惠制度,鼓励基于碳减排生活方式的创新创业,同时引导低碳消费,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会氛围。

●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的提案:

国家相关部门应牵头制定和完善新能源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模型,明确碳足迹核算的对象、范围和边界,确保同一类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统一;同时,建立碳足迹测量及评价标准体系,明确计量精度、数据来源等要求,提高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为动力电池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及评价工作提供明确指导。

并且,国家应建立新能源动力电池碳足迹行业数据平台,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产业链骨干企业,围绕能源类型、原材料、生产制造和回收利用,建立口径、标准一致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行业数据库,支持行业内可共享碳足迹的数据获取、存储、挖掘和处理分析,为新能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碳足迹评估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莫鼎革:

加快推进国内石化行业碳足迹核算。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莫鼎革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行业碳足迹数据库,而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重要基础,能够帮助企业辨识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制定有效碳减排方案。


区域碳中和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

在2040年以前,率先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碳中和,足够好地发挥川渝地区的能源优势。

比如通威独创的“渔光一体”作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在全国广泛落地,对于未来光伏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它兼顾生态发展和国土资源利用的共同需要,有很大的空间和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

支持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建议,围绕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支持湖北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从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入手,扬优势、补短板,在深入探索金融服务‘双碳’战略路径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林建华表示,经过多年探索,湖北特别是武汉市在建设碳市场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碳金融的氛围浓厚、基础较好,他建议将湖北武汉作为发展碳金融的重点区域,为实现“30·60”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双碳产业方向


●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建议: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绿色转型面临两个错配难题。一个是性能错配,绿色建筑评价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建筑设计与运行之间存在性能错配,无法确保专案建成后绿色性能与当初设计完全相符。另一个是时间错配,二星以下建筑在竣工直接评定,三星建筑在运营期结束后评定。

引入绿色建筑保险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保证绿色建筑实现预期的星级标准,可以有效破解从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的难题。欧美国家围绕服务绿色建筑,探索研发了丰富的保险产品体系,在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

●方大萍安钢铁公司的炼铁技术员温菲:

企业立足现有装备进行低碳技术突破的力量有限,挖潜的空间也有限。钢铁行业走向碳达峰、碳中和,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低碳技术进步,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和技术推广。而对于大部分钢铁企业来说,立足自身进行研发的力量有限,自身挖潜的空间也有限。

国家总体推进,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优化用能效率,促进钢铁企业提高自发电量,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降碳措施。通过在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发电新技术,可以更好地提升利用余热余能发电降本减排降碳的空间,使钢铁企业自发电量都能进一步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构建碳汇渔业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针对构建我国淡水碳汇渔业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并表示,发展碳汇渔业,推动淡水渔业减排,将有利于我国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刘汉元代表认为,大力发展并加强淡水碳汇渔业相关研究,推动淡水渔业减排,是实现我国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举措。对此,今年两会他有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淡水渔业碳汇强度计量标准及监测体系。二是开展淡水碳汇渔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三是强化对淡水养殖品种的选择。此外,建议加强对新的低排放养殖品种的选育力度,提高可循环及再生性饲料原料的利用率,如藻类蛋白在饲料中的应用。

国家合作方向


●淡水河谷中国区总裁谢雪表示:

淡水河谷是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主要生产铁矿石和镍,同时也生产铁矿石球团矿、铜、铂族金属、金、银和钴等重要原料。淡水河谷是最早向中国出口铁矿石的企业之一,其第一船铁矿石出口中国距今已有50个年头。近年来,该公司不断深化与中国在可持续开采和炼钢脱碳等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

淡水河谷密切关注2023年全国两会,以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两会中讨论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话题,一直是该公司的关注重点。淡水河谷作为中国的长期合作伙伴,期待与中国继续合作,共享繁荣,并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共同拥抱“碳中和”的绿色未来。

人才培养方向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首席技能师王建清建议:

关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让科技跃迁下的人、车、生活更加和谐。如何创新改善停车问题,新能源车辆常态化充电站、桩建设及充电安全问题等。

无论是航天航空、深海探测,还是汽车产业,要做到不受制于人,不被人卡脖子,就必须重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要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岗位作用发挥、高技能人才技能持续提升、高技能人才津贴与薪酬待遇落实等打通“最后一米”的建议。

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
电话:0351-2369022 邮箱:sxfxer@163.com
地址:太原市长治路230号能源互联网大厦六层607室
Copyright © 2019 山西复兴能源研究院 ICP备案:晋ICP备19004432号-1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5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