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 |
时间:2021年01月20日 浏览:851次 |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就,等回答记者提问,发改委在回答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制定并实施相关保障措施表示:要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1月1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政研室主任袁达、综合司司长严鹏程等3位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稳投资、重点改革、新型城镇化、中欧班列等工作进展情况,并就媒体关注的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改革事项、重大项目建设、能源供应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价格运行情况、促消费政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80余家境内外新闻媒体90余名记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发改委政研室主任袁达: 下面,先请赵辰昕秘书长介绍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稳投资、重点改革、新型城镇化、中欧班列等工作进展情况。 赵辰昕: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2020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推进三大攻坚战,深化改革开放,认真履行宏观调控职责,促进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这里,我重点介绍这几个方面情况。 第一方面,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可以看到,2020年,我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世界上率先控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呈现逐季好转、稳定恢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一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出台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聚焦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创造新生态持续构建;完成960多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强化援企稳岗和就业帮扶,加快推动教育、养老、托育、家政、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民生得到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新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加快培育壮大;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改革文件,完善稳外贸稳外资机制,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这里,再具体发布去年发用电量等主要实物量指标的数据。从发电看,2020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2.7%,增速较1—11月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1.2%、5.3%、5.1%、10.5%和8.5%。12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月提高2.3个百分点。从用电看,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3.1%。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2%、2.5%、1.9%和6.9%。分地区看,云南、四川、甘肃、内蒙古、西藏、广西、江西、安徽8个省(区)实现5%以上的增长。这是第一方面情况。 第二方面,稳投资工作进展和成效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扎实做好稳投资工作。一是推动重点项目开复工。建立日调度机制,优化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二是加快补齐短板。3.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开工改造,在120个县城和县级市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开工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等重大工程,加快公路、航道、机场、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四是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推动各地推介民间投资项目8000多个,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符合要求的PPP项目落地实施。启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五是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应用,推动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工作机制。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管理规范,强化项目代码在各行业、各领域的统一应用。深入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 在各项政策举措推动下,2020年全国投资增速逐月逐季回升向好,从4月份开始当月投资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投资增长2.9%,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开发等重点领域投资持续改善,从具体领域看,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达18.7%;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不断加快,增长7%。民间投资增长加快。投资先行指标持续向好,投资到位资金增长7.8%,特别是国家预算资金增速高达32.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1.9%,对投资稳步回升形成有力支撑。 第三方面,重点改革进展情况 一是牵头完成重要基础性改革文件。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安排,制定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研究起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目前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6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是深入实施一批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实施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国家油气管网集团完成重组并正式运营,“X+1+X”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扎实组织开展四批200多户混改试点,已完成试点主体任务的企业改革后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股权激励的试点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幅超过20%。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生猪生产、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修订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 三是持续推进一批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电网企业设计、施工业务有序放开,扎实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成国有林场林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积极推进培训疗养机构脱钩改革和转型养老,首批转型养老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和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专项治理取得重要成效,21个省市制定出台本省(市)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实施意见。 第四方面,新型城镇化主要进展和成效 2020年,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城镇化领域改革红利和政策效应加快显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居住证制度有序实施,向未落户常住人口发放1亿多张居住证,含金量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等服务,90%左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融入城市,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二是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普通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基本覆盖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城市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培育新设一批中小城市,特大镇设市模式取得突破。 三是城市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居住条件持续改善,2020年1—11月,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206.9万套;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7万个,惠及居民700多万户。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6%,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城市管理不断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推行,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数字化管理平台。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基本确立。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不断拓宽,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制度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接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99.61%的行政村通硬化路,超过98%的行政村通光纤和4G网络。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比稳步降至2.56。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快推动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总台央广记者: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国家发改委将如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制定并实施相关保障措施?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四是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五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六是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谢谢,下面请继续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 近期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方,多个省级电网负荷超创历史新高,请问当前能源供应是否有保障,有关方面如何应对? 赵辰昕: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冬季能源保供是近期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冬季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稳定回升,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创出新高,已超过疫情前正常水平,带动用电等能源需求快速回升。另一方面,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大家都感受到,全国先后出现3轮大范围降温天气,特别是今年1月6日开始的强降温,全国多地气温创出近30年甚至50年的最低纪录。这些因素叠加,全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去年12月份以来连续两个月用电需求保持两位数增长,发用电负荷多次创历史新高。 面对冬季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一直在积极应对,全力增加能源供给,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有序用能方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领域的能源需求。即使是在过去几轮强降温,需求最高的一段时间,能源供应也是坚强有力的。今天是1月19日,阴历是腊月初七,明天是腊八,三九、腊八过后,天气总体上逐步转暖。事实证明,这个冬季我国能源供应经受住了需求大幅波动的考验。经过这次考验,我们对今后能源保供有了更坚强的信心。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统筹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做好能源保供相关工作。一方面,加强能源供需形势监测预警,统筹煤炭、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组织风光水火核等电源多元化生产,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协调调度,健全完善有序用能方案。另一方面,科学研判“十四五”能源需求走势,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做好“十四五”能源规划编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提供坚强支撑。谢谢。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2021年国家发改委将重点推动哪些改革事项?在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将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 赵辰昕: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其实你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工作的考虑,一个是营商环境方面的情况。刚才鹏程司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已经讲了,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靠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还要靠改革创新。所以你问到这个问题,我也介绍一下今年我委对推动改革工作的一些考虑。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安排,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争取见到实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五个方面发力点。 一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制定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修订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建设统一大市场。 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021年重点任务,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统筹协调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三是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改革。推进油气行业竞争性业务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推进铁路货运市场改革,开展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综合试点。 四是努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规范有序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推进培疗机构转型养老,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 五是积极推进重要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40条首批授权事项。研究在上海浦东等地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关于改革,重点从这5个方面发力。 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我们将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方面,从4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继续精简行政许可、优化审批流程,推进行政许可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广“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模式。 二是进一步推行公正监管。加快完善优化营商环境“1+N”法规政策体系,及时修订废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规定。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有效做法。 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同步提升线上线下办事便利度,增强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应用,推动政务服务数据整合共享,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供多渠道的政策辅导,加快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 四是进一步强化评价引导。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更好发挥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试点,及时梳理总结和复制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策落实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东方卫视记者: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全年稳投资的效应明显,请问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围绕哪些领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做好项目准备方面,有哪些工作安排?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辰昕秘书长介绍了2020年投资领域有关工作情况。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系统性布局,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枢纽机场和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快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补短板方面,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二是加强项目储备。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加快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储备质量。进一步深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各项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办理进度,推进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继续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更加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做好专项债券项目有关工作,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四是激发民间投资。巩固和深化“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成果,持续推动投资审批权责“一张清单”、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引导银行积极增加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规模和比例,降低民间投资负担。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谢谢。下面请继续提问。 |
上一篇 | 返回目录 |
下一篇 |